
本网讯(通讯员 孙明 廖贤毅)在零陵古城柳子街的青石板路上,建筑学专业的师生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将沿途的青砖灰瓦转化为数字模型。“这些历史建筑的点云数据已实时回传实验室,学生们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完成修复方案设计。”砖石质文物智慧化保护利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周基教授介绍。这一幕,正是该学院创新“文化传承+智能技术”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
持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面对国家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三大战略叠加机遇,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率先破解“重城镇轻乡村”“重技术轻文化”的传统培养困局,斥资3000万元打造5000㎡实验实训中心,建成砖石质文物智慧化保护利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级平台,构建起“城市更新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激活、文脉传承创新培育”的特色育人体系,着力持续提升新时代土木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历经15年改革探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已形成智能建造牵引的土建类专业集群,累计培养应用型人才4000余名,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0%,学生获全国“互联网+”创业大赛等国家级铜奖3项、“全国大学生BIM毕设大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一等奖20余项、省级竞赛获奖超100项。
牢牢把握数智化转型发展机遇

在祁阳浯溪摩崖石刻旁,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正调试自主研发的石刻损伤识别软件。这套基于机器学习软硬件结合的技术方案,已申请软件著作权2项。“从文化基因解码到现代技术创新,我们培养的是‘技文双修’的复合型人才。”砖石质文物智慧化保护利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明所说的,正是该校结合数智技术独创的“符号提取-空间转译-技术实现”三级教学法。
当前,数智技术的迭代更新加速演进,推动数智技术与课堂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土木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趋向。“我们将专业课程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构建了涵盖智能测绘-自动建模-智慧运维的数字孪生全流程实训体系”。智能建造系主任罗雄文操纵着学生设计的数智人“柳宗元”,游走在虚幻5(UE5)引擎打造的清代柳子街;中意联合工作营的学员,通过历史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还原了永州老埠头古建筑群的发展历史;基于“VR+BIM”的省精品在线课程与省一流线上课程被全国300余所高校引用,慕课访问量突破1300万人次。
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时代需要

通过“产业链需求牵引、创新链技术赋能、教育链课程重构、文化链价值融入”四链协同,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已建成振兴传统村落教学资源库,将60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260个文保单位勘察设计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库,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以及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合作,围绕历史街区更新提升、文物普查、古桥预防性保护等主题开展产教融合活动,在服务地方文旅发展的同时,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025年3月,受永州市委、市政府委托,学校“砖石质文物智慧化保护利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联合湖南大学、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实验室共建单位,对国家文化传承“专精特新”项目永州市柳子街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提升项目提供技术监管方案。随着第五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以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周基,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南大学建筑系主任陈翚为首的专家团队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在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监管过程中,确保柳子街、萍阳南路、愚溪北路的50余栋历史建筑修缮工程符合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沿街公有建筑立面改造实现历史风貌协调统一,保护永州独特的历史文脉,努力为全国历史街区活化利用打造出“湘科院方案”。
(一审:向薛峰;二审:潘清远;三审:林泽红)